K1体育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
郑时龄,1941年11月出生,广东惠阳人,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容、淡定、温和,是郑时龄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相较于院士、所长、主任等各种头衔,他更愿意被称呼为老师。即便他曾主持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工作、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各项设计及研究工作等,即便他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他依然称呼年龄小两辈的记者为“老师”。平等、踏实、执着是郑时龄留给记者的第二印象K1体育,也是他多年以来对待建筑设计的态度。
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一会儿,郑时龄迈着大步子匆匆走到记者面前。对于自己迟到,郑时龄很是不好意思,几次向记者道歉。迟到并非他的本意,他太忙了,就像他自己说的:“有时候我一天需要调换好几个频道。”年逾七旬的他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是上海规划委员会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
采访前,他刚刚开了一个上午的会议,讨论城市规划以及有关建筑方面的论题。而他自己也刚准备出版新书《建筑批评学》的第二版。不同于其他再版书籍,只是删减或新添内容,郑时龄说这本再版书几乎是全部更新K1体育。郑时龄如此重视是有原因的。在他之前,中国从未有一本完整的系统的评论建筑的教材,而他也是第一个开设建筑评论课的老师。
“一开始,我只是把多年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以及我的研究全部整合成教材,但上了几年课之后,我发现这非常不方便。学生们无法完全掌握我所教授的知识,也无法在课后进行有效的复习。所以,我就考虑编一本教科书K1体育。”之后的两年里,郑时龄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创作过程,由于当时事务繁忙,他形容那段创作历程是一段见缝插针的经历。“那时既担任行政工作,也参与教学,还得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写书就如同上海人生煤球炉子,火刚刚煽旺却不得不去做其他的事情,等到回过头来再进行创作时,得重新把炉火煽旺。”这本书奠定了建筑批评学的基本理论,并在日后成为了几乎所有开设建筑评论课的老师手里的教科书。
“建筑不是单一的K1体育,它所涉及的学问是广泛的,从现代科学、工程技术、历史、哲学,甚至音乐、天文、医学等等,建筑师都不应茫然无知。”郑时龄说,“我一直记得我的老师曾告诉我们,建筑师是一个乐队的指挥,要掌握全局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全面个人素养。”
“我建议年轻的建筑师们可以多跑跑,多看看,毕竟书本和现实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郑时龄会有这般感悟是因为1981年他从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后,曾被选派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进修。抵达意大利的第一天,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便带着他和其他人一起参观了圣彼得大教堂。“不瞒你说,进入教堂内的那一瞬间,我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诧异感,如此华丽而又精致的室内设计与书本中学过的圣彼得大教堂似乎大相径庭。”现实与书本的距离让郑时龄开始周游于世界各国的建筑中,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建筑赋予他的历史感与设计感。
当然,仅仅了解国外建筑是不够的。早在1965年的夏天K1体育,当郑时龄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被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院工作时,他就已经开始了这项从身边环境吸收知识的工作。
“我在二院工作了整整十三年,主要从事工业厂房的设计工作。厂房是不固定的,所以厂房在哪儿,我便在哪儿。”从北京到贵州,再到湖北等地,郑时龄在十三年间辗转全国各地,最忙的时候,他一年只有一个月可以与家人团聚。
这些经历与感悟被郑时龄化为养分,并将之融于一个个建筑作品中。郑时龄曾先后参与了南浦大桥的设计,主持设计了朱屺瞻艺术馆、浙江海宁的钱君陶艺术研究馆、复兴高级中学、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杭州中国财政博物馆、外滩公共服务中心等50多项工程的设计。
1998年,郑时龄还曾主持了上海最为人所熟知的步行街南京路步行街的城市设计。一年后,郑时龄又开始了有关世博会规划、研究工作,并成为首批世博会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及四位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之一。2001年9月14日,在巴黎举办的有关世博会的125次大会上,郑时龄向国际展览局的各成员代表介绍了上海的城市发展以及上海的城市发展与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规划设想。从2000年至今,上海世博会早已拉下帷幕。可是郑时龄的工作还在继续,他说自己是为数不多从世博会申办到后续工作全程参与的工作人员。如同养育一个孩子,别人只在意他的成长,但是他还得留心他的发展。
这十四年间,郑时龄最关注的莫过于中国建筑师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一件事,他主张“中国设计师同样可以代表世界水平。但首先我们的心态要平和,不能崇洋,要用平等心态对待建筑。”如同郑时龄待人一般,平等也是他衡量国内外建筑的视角。
有意思的是,2001年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郑时龄,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战列舰的舰长,“对于少年而言,当个远洋船长是一件既酷又浪漫的事情。但是我的眼睛近视,所以这只能是个梦想。后来我就想成为一名造船工程师,因为我很喜欢船模,甚至自学了一些航海知识,参加航海俱乐部的入学考试,竟然也被录取了。”然而,为何高考填报志愿时,郑时龄却选择了建筑学,郑时龄笑了笑,回答道:“只是因为我从小喜欢画画,就选择了既不是文科专业,又需要形象思维的建筑学。”虽然那个时候,郑时龄对建筑学几乎毫无概念。
但郑时龄是个很倔的人,一旦选择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读大学时,建筑学是被批判的领域,不过这和我没什么关系,我对建筑的观点不会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大学毕业后,不少同学转业了,但郑时龄却在建筑这个领域里一干就是半辈子。
“机遇很重要。我因为机遇而有幸考上了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及博士生,但更重要的是踏实与认真。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人。”采访的最后,郑时龄这样总结道。